复原建造的海防团指挥船“咸菜瓢”。
我的家乡江苏省如东县位于黄海之滨,是我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海上武装——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诞生地。这支由粟裕领导、陶勇兼任团长的红色海防部队曾凭借智慧和勇气,浴血奋战于千里波涛之上,牢牢掌控我国黄海东部沿海的制海权,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海防团初建时船只短缺,指战员开动脑筋,通过给船舷加装钢板、在船头船尾摞上沙包,再架上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硬是将一条条木船改造成简易“军舰”。虽然缺少雷达、电台等海军设备,但海防团通过旗子、手电筒、火把和花炮等工具传达信号,有效克服了海上作战的指挥和联络问题,原始的“土办法”在苏中近海海域开展的游击战中反而大显神通。
1943年11月,海防团扩编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不仅多次挫败敌人的海上进攻,还成功开辟了苏中同苏北、山东、浙江、上海的“海上生命线”,为苏中根据地运输军需物资,多次护送抗日军民经海上出入根据地,掩护和转移后方机关、医院及工厂,为苏中军区抗战注入不竭动力。1949年4月,海防纵队完成渡江战役战斗任务后编入华东军区海军。
辽阔海疆的祥和安宁,离不开一代代军人以身许国的坚守。1970年,我的父亲应征入伍,服役29载,曾任原南京军区某海防团政委,该部队前身正是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我随父亲在部队中生活,听着军号和军歌声长大,红色基因根植于心中。1999年,父亲转业到检察机关;2010年,我追随父亲足迹考入检察系统。从军人后代到接过检察接力棒,是先辈精神的赓续,是红色血脉的流淌。从检以来,父亲多次与我长谈,告诫我遇到困难,要像抗日先烈和革命军人那样,敢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将红色基因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
2021年底,我来到太仓任职。抗战时期,苏常太(苏州、常熟、太仓)地区是日伪第一期“清乡”区域。为打击日伪嚣张气焰,激励民众抗日信心,1941年7月,新四军六师五十五团七连主动出击,与中共太仓县委书记杨子清、县长郭曦晨带领的40余名县机关人员会合,在太仓方家桥打响了苏南敌后反“清乡”斗争第一仗,有效牵制了敌人兵力,打乱敌人“清乡”部署。
抗日烽火的淬炼,给太仓烙下深深的红色印记。只有切实捍卫英雄烈士荣光,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才能不负这片红色热土。近年来,我院围绕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打造以上率下学、实境参观学等“六学”模式,引导干警在学思践悟中赓续红色精神、自觉担当作为。扎实开展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监督活动,推动辖区内8个烈士陵园修缮管护,并与退役军人事务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畅通协作机制,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大格局。对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司法保护,依法打击涉军犯罪,我院办理的一起案件获评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犯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犯罪典型案例。
地有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现在,我常与90后、00后的青年干警分享抗战故事,希望新生代检察“后浪”们从先辈们敢于斗争、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光,照亮砥砺前行的奋斗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云东)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图片:陈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