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早勤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夜读 | 陈清泉:以 50 元港币“闯”香港,为中国电动汽车装上 “智慧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8 22:29:13   浏览次数:3  发布人:b70c****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s——陈清泉院士科学家故事集点击上方听全文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在新能源革命浪潮涌动的当下,活跃着一位科技巨擘,他的科研生涯犹如电动汽车的动力曲线,在跌宕起伏中释放出强劲势能。这位出生于千岛之国,成长于九州大地,立业于香江之畔的科学家,用半生漂泊践行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箴言。他就是被誉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电动汽车和电力驱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从早期突破电机控制技术的

    s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清泉院士

    科学家故事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点击上方听全文

    朗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新能源革命浪潮涌动的当下,活跃着一位科技巨擘,他的科研生涯犹如电动汽车的动力曲线,在跌宕起伏中释放出强劲势能。这位出生于千岛之国,成长于九州大地,立业于香江之畔的科学家,用半生漂泊践行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箴言。他就是被誉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电动汽车和电力驱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

    从早期突破电机控制技术的壁垒,到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陈清泉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在理论推导与工程实践之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擘画了宏伟蓝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1

    ·50元港币“闯”香港 ·

    陈清泉被誉为“第三代华侨小子”,生于1937年。自幼,父亲便教他讲中文,并强调:“你是中国人。”1953年6月,陈清泉参加了全国联考。当他收到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机电系的录取通知书时,不禁热泪盈眶。这位在印尼椰风蕉雨中成长的华侨少年,未曾料到这份通知书竟成为他跨越三个时代的人生锚点。

    然而,当时的陈家正遭遇命运的惊涛骇浪——印尼排华浪潮席卷而来,家族企业在政策漩涡中风雨飘摇,多年心血经营的产业备受打击。“我们华侨自幼便懂得爱国,因为个人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只有祖国强大,华侨才有保障。”

    在北京矿业学院求学期间,陈清泉师从著名矿山机电专家汤德全院士。汤德全将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于煤炭工业,是煤炭工业综采机械化、电气化、自动智能化的开拓者。在汤德全的悉心指导下,陈清泉在矿井提升机自动化所需的低频发电机研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造一辆不冒烟的汽车”,这是陈清泉与父亲儿时的约定。“我要为祖国的工业化贡献力量”,正当陈清泉的科学梦想与新中国建设紧密相连时,“文革”不期而至。满怀热血的陈清泉,再次遭受现实的沉重打击。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摆正心态,终会有施展才华的时机。”尽管陈清泉无法做自己擅长和想做的事,但他始终坚信——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让世界因你而有所不同。

    1976年,陈清泉决定移居香港。那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受外汇管理限制,他只身携带50元港币赴港。毫无根基的他,生活陷入困境。香港一碗面需要一元钱,他省去早餐,每日仅以一碗或两碗面果腹。夜晚,他与十几位华侨挤在一间40平方米的陋室中。

    当时,与他同期从内地来港的人大多在码头扛麻袋谋生,每扛一个麻袋就得一个筹,晚上凭筹结算工钱。体弱多病的陈清泉难以以此维生。“我身上的钱最多能撑50天,之后该如何?生存是首要问题。”

    陈清泉每日前往免费图书馆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观察社会需求,思考自身优势如何在此发挥。“赴港前,我曾在清华大学深造,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成为我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0年,陈清泉(右二)在清华大学校园留影

    自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亚洲四大经济体迅速崛起。“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必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陈清泉深知自己的优势。他向众多机构和工厂投递了求职信。最终,亚洲最早的电力公司之一——香港电灯公司给予了他面试机会。在首轮面试中,陈清泉遭遇了严格的“盘问”。当时,内地获得的学历尚未被认可。然而,陈清泉最终被聘为研究工程师。

    不久后,陈清泉收到了急需教工的香港理工学院(现为香港理工大学)的聘任回复。这位曾经历过矿井轰鸣声与批斗口号声的科学家,在维多利亚港的波光粼粼中,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图景。他毅然放弃香港电灯公司的优厚待遇,选择站在讲台上播撒科技火种,在实验室中培育创新幼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2

    ·浪潮中的坚守·

    在陈清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源和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热议话题。“不冒烟的汽车”或许能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清泉在北京矿业学院的毕业设计是利用电力驱动的矿井电机车。在查阅资料时,他惊讶地发现,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竟是电动汽车,比第一辆内燃机汽车早了整整半个世纪,只是后来因续航问题几乎被淘汰。

    陈清泉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领域。他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时,正值其发展期。上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电动汽车因此迅速发展。这场危机导致油价飙升,普通民众无油可加。美国政府开始规划新的能源方式,电动汽车再次“崭露头角”。1976年,美国颁布了关于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示范法律,并设立了资助项目。

    陈清泉坚信,未来的汽车时代必将是电动汽车的时代。他加紧研究,设计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并探索电动机设计规律。在美国能源部的支持下,陈清泉在香港组建了国际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要有好奇心、有欲望和追求,这样遇到机会时才能抓住。”陈清泉说。然而,电动汽车尚未全面商业化,陈清泉的事业刚刚起步,石油危机却有所缓解,油价开始下降,成本高、续航短的电动车再次“遇冷”。

    研究者和投资者纷纷减少,陈清泉如同热潮退去后的一座孤岛。“科学家的使命是探明自然界的规律,必须先知先觉,尤其在低潮时更需恒心。”陈清泉始终坚持。

    面对困境,陈清泉总会自问三个问题: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因你有什么不同?你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何在?他的理念是:不随波逐流,且不畏艰难。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电动车再次活跃。陈清泉的研究方向也从电机逐步转向整个驱动系统的研发。

    在陈清泉香港大学的办公室里,墙面上悬挂着一幅电动车设计图。这是1993年他原创设计的第一款电动汽车,车牌号为“U2001”。U代表联合,2001寓意展望21世纪。

    “U2001”设计完成后,陈清泉积极将电动汽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先后领导或指导完成了20多辆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设计和研制,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在香港大学创办了国际电动汽车研究中心,组建了电动汽车研究团队,掀起了一股研究电动汽车的热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陈清泉在香港大学研制的电动汽车U2001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陈清泉荣膺香港地区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提出的“三纵三横”技术路线图,宛如北斗导航般指引着产业发展方向。他积极推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在智能网联、动力电池等领域更是形成了显著的领先优势。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无不铭刻着陈清泉的智慧与担当。陈清泉感慨道:“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能够亲眼见证电动汽车逐渐取代燃油汽车,跑遍中国的大街小巷。”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9年,陈清泉在香港大学电动汽车实验室

    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PART.03

    ·巅峰时刻依旧是中国心·

    “科学家没有退休一说。”这是陈清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袁隆平先生是他的楷模,“他对科研执着不已,在北京领完‘共和国勋章’后,便迅速回到田间,我要向他看齐。”

    陈清泉坚信,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绝佳契机。退休后,他积极筹建国际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教授,同时在国内外多家汽车企业和组织中担任顾问。每年,陈清泉都会前往他担任荣誉教授或访问教授的学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及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2年,陈清泉在香港大学实验室

    陈清泉由衷地感慨:“作为一名归国华侨,我有幸体验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接受并融合中西文化,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既传承祖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汲取各国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这成为我从事科研的主观优势与成功之道。”

    汽车革命已进入下半场,陈清泉已实现儿时“不冒烟的汽车”的梦想。如今,他致力于为电动汽车赋予“智慧大脑”。在陈清泉看来,汽车将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从传统代步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出行空间,实现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和人文网的深度融合。这正是他一直倡导的电动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四网四流”,即通过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与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的融合,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和交通革命有机结合,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陈清泉深有感触:“回顾我一生曲折的历程,在无情流逝的岁月中,前三分之一是在椰雨蕉风的印尼度过。中间的三分之一生活在祖国内地,与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革命、建设、失误、挫折和反思的历史阶段。后三分之一则以香港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开拓科技新领域,并见证香港回归的喜悦。”

    站在“双碳”目标的历史节点上,这位耄耋老人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陈清泉领衔的固态电池、车路协同等前沿课题,正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正如他所言:“创新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歇。”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陈清泉的名字注定与时代的车轮同辉,见证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宏伟征程。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b70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zaoq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