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贵州:打造环境资源审判的“中国样本”
一年来完成补植复绿1949.35亩、22万余株
7月4日,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创始人、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桑顿等一行,前往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进行实地调研。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了贵州法院过去一年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基本情况。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清镇环保法庭工作人员向外宾介绍环保法庭工作情况
据介绍,贵州法院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合一”改革,加快推进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实质化运行,规范案件管辖范围,通过统筹发挥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职能的协同优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新要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吴兆祥庭长与外宾交流典型案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杰明大法官参观清镇环保法庭交流展厅
过去一年,贵州高院牵头与九家单位联合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资源司法案件修复监督衔接办法,切实推动解决生态环境修复难题,完成补植复绿1949.35亩、22万余株,增殖放流鱼苗30余万尾;与周边省份法院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推动乌江全流域、珠江流域(西江)、“锰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此外,贵州法院设立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司法保护基地和剑河古生物化石暨“金钉子”司法保护基地,筑牢世界地质公园司法保护屏障。荔波县人民法院创设“蓝丝绒”司法保护品牌,保护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颗“绿宝石”。赤水市人民法院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立全国首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首次在赤水河通过人工改造生境条件,实现人工放流长江鲟自然产卵和孵化出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外宾在清镇环保法庭合影留念
调研一行人表示,能够有机会参观中国第一家环保法庭非常激动,通过本次调研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的发展和演进,中国的环境司法制度优势日益凸显,正在为世界作出示范样本。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汪怡潇 | 图片:贵阳中院
责任编辑:杨鸿 |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逯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