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说到痰,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就饱受它的折磨。中医常说“百病痰作祟”“怪病多痰”。在中医理论中,痰是一种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病理产物,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癫狂等都可能是痰邪作祟。祛痰的关键在于,找准痰的根源并予以纠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白痰在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肺主气,司呼吸,其宣发功能可将卫气、津液等布散全身,肃降功能则使肺气下行、水道通调。肺与外界相通,风寒邪气入侵,肺首当其冲。风寒束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津液凝聚成痰。
症状此类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色白质稀,可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风寒表证,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气喘。
治疗调理应以疏散风寒、温肺化饮为主,可用中药方剂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此方由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和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助肺气肃降;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能疏散风寒,使肺气恢复宣肃功能,津液得以正常布散,从而消除白痰。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饮食宜清淡,适当食用具有辛温发散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白等,有助于驱散体内寒邪。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黏痰在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当脾失健运时,水湿运化失常,停滞于体内,凝聚成痰。脾胃不和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痰湿内生。因为湿性黏滞,痰又是由水湿凝聚而成,所以这种痰的质地比较黏。
症状患者常常表现为嗓子里总有黏痰,咳吐不爽,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大便黏滞、肢体困重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治疗调理黏痰应以健脾燥湿、化痰理气为原则。二陈汤是常用方剂,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二者相伍,可增强化痰之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使脾运得健,痰湿得化,黏痰自消。
建议饮食上,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长痰湿。建议适当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冬瓜等。此外,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老痰在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肾主水,肾阳具有温煦作用,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能够蒸腾气化水液。肾阳不足时,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停滞,凝聚而成痰。
症状这种痰形成时间较长,祛除较难,故为老痰,往往较为黏稠、难以咳出,患者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肾阳不足的症状。
治疗调理应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为主。临床中,金匮肾气丸是经典方剂,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组成。
方中,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和山药补肝脾、益精血;附子和桂枝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茯苓、泽泻、牡丹皮在利水渗湿、通调水道的同时,还可防补药滋腻。诸药合用,使肾阳得补,水液得以正常代谢,老痰逐渐消散。
建议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过度劳累和房劳过度,以免损伤肾阳。适当食用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但要注意适量,以免助火生痰。患者还可使用艾灸、泡脚等中医外治法,艾灸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泡脚时加入艾叶、花椒等温热之品,以温通经络、温补肾阳。
总之,中医对于痰证的认识深刻而全面,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痰液的不同性质和伴随症状,精准判断其根源,并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法。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整等多方面综合干预,调节脏腑功能,可从根本上消除痰邪。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 李妲
编辑:梁婧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 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