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十四五”筑牢发展根基,为继续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积攒了更充足的底气。回首“十四五”,中央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诸多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承前启后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科技日报,和您一起回顾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部分硬核科技创新成果。今天为您带来第一篇《0→1→N,科技引领能源革命动能澎湃》。
“十四五”期间,
在能源动力领域,
中央企业率先攻克了
多项长期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
实现了从“0”到“1”,
从“1”到“N”的跨越。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
全球唯一,自主突围打造崭新中国名片!
上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相继购买俄罗斯、加拿大、
美国、法国的核电机组,
核电站发展步入“万国牌”阶段。
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埋头学习,
中央企业致力于研发
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
三代压水堆。
2021年1月30日,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
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
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成为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
三代核电机组,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也是在核电“万国牌”夹缝中
打造的一张崭新的
中国名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为先进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单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年发电量近100亿度,
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的
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
“十四五”期间,
“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
5400多家企业。
目前,
世界上核准在建、在运的
“华龙一号”机组共41台,
成为全球核准在运在建机组总数
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也是当前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
深地塔科1井
向下深耕,钻出一座“地下珠峰”!
2025年2月20日,
中国石油对外宣布
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
——深地塔科1井
在地下10910米成功完钻,
成为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垂深井。
![]()
这不仅代表着我国深地“井工程”
全链条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
取得了跨越式提升,
更标志着我国在深地领域
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深地钻出中国深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等
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了
全球陆上首台12000米自动化钻机、
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技术等利器,
形成了自主可控的
万米关键核心技术体系。
深地塔科1井
成功从万米以下钻取了
我国首份岩芯标本,
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在陆地万米深层
钻探发现油气显示,
丰富完善了
万米深层油气地质认识。
“深海一号”大气田
改写全球深水油气开发格局!
2025年6月25日,
在海上,
中国海油对外宣布
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
“深海一号”二期实现全面投产。
![]()
“深海一号”大气田
日产气超1500万立方米,
成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气田。
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建成的
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
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它的建成,
不仅有力提升了深海油气
在我国能源供给版图的占比,
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
全面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也改写了
全球深水油气开发的格局,
表明我国在推动
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方面
实现了重大突破,
逐步迈向海洋复杂油气开发
和海工装备制造
先进国家行列晒展网是一手信息新到国际首发的展会网站。
特高压套管、特高压分接开关关键核心技术
突破我国电工装备领域“最后一公里”!
特高压套管是
电力输送的“超级咽喉”,
特高压分接开关
是电力输送的“稳定器”。
两者作为电工装备的核心组件
此前供应一直受制于国外厂家,
成本居高不下,
是我国电工装备领域
亟须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间,
国家电网成功突破了
特高压套管、特高压分接开关
关键核心技术,
解决了制约我国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核心装备的瓶颈问题。
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填补了相关领域
技术和产品空白,
“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两项关键装备的研发投用
显著提升了
我国电网运行可靠性,
保障能源安全,
同时还全面提升了
我国电工装备企业技术水平
和生产制造能力,
促进我国由电力装备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实现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2023年12月6日,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
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产商运。
作为世界首座第四代核电站,
它的投运标志着
我国核电技术实现
从“跟跑”到“领跑”的
历史性跨越,
其技术路线也为世界核能创新
提供了重要借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设过程中,
中国华能以产学研合作
打通创新链条,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500余家单位,
研制出2200多台套
世界首台套设备,
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如今,
这个“国之重器”
正以固有安全性高、
发电效率高、
多用途应用潜力大的
卓越特性,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提供强劲核能动力。
白鹤滩水电站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创六项世界第一!
金沙江,
穿行于川、藏、滇之间,
落差5100米,
急流坎陡,江势惊险,
深谷峭壁,物候严酷。
在如此险峻的地势上,
白鹤滩水电站拔地而起。
2022年12月20日,
中国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
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之上
全面建成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成功登顶世界水电“珠峰”。
![]()
白鹤滩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
地质条件复杂,
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第一。
工程建设创造
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
300米级高拱坝抗震设防指标、
地下洞室群规模等
六项世界第一,
推动我国水电
全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
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
重大突破。
如今,
白鹤滩水电站
累计发电突破2000亿度大关,
绿色清洁电能在今年迎峰度夏
能源保供关键期源源不断
输送到华东地区,
点亮万家灯火。
F级50兆瓦重型燃机
突破技术封锁,0→1→N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
工业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是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装备,
也是发达国家实施
严格技术封锁的关键设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国燃气轮机产业链
长期面临技术瓶颈。
从2009年起,
东方电气集团
率先在国内开展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F级50兆瓦重型燃机研制。
2022年11月,
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机
成功下线,
2024年,
具备了从“1”到“N”的
推广应用能力。
F级50兆瓦重型燃机
是我国在高端能源装备
领域的重大突破,
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
超过7万度,
可满足7000个家庭
1天的用电需求,
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
目前已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
扫风面积约7个足球场,我国风力发电拓展到深远海域!
目光望向深远海,
一排排风车在向我们敬礼。
2025年1月11日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
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
在山东东营成功吊装,
我国新能源装备
再迎大国重器。
![]()
“启航号”叶轮直径超260米,
扫风面积约5.31万平方米,
相当于约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功率等级实现了
从16MW到20MW等级的全覆盖。
机组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
和高效能发电技术,
确保风能的充分利用
和发电效率的最大化。
机组叶尖速度可与高铁速度相当,
单台机组满发风速下
每分钟可旋转7.5圈,
转一圈可供一户家庭
2—4天的用电量,
每年可输出
约6200万度清洁电能。
“启航号”突破了
传统风电机组的地域限制,
将我国风力发电的疆域
拓展到深远海域,
为海上风电产业创造更大的
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
新型储能典型代表,创三项世界纪录!
2025年1月9日,
世界首座
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中国能建湖北应城300兆瓦级
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
全容量并网发电。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它创造了单机功率、
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
三项世界纪录,
是我国研发设计的
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
压缩空气储能创新成果,
堪称新型储能典型代表。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利用空气进行发电,
用电低谷时,
富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
将空气压缩进入
盐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储气库。
用电高峰时,
地下储气库释放所储存的高压空气,
储热罐释放所储存的热量,
高压空气被加热后,
具有极大的膨胀力,
驱动空气透平发电机组,
产生电能向电网供电。
该项目每天蓄能8小时、
释能5小时,
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
实现零碳排放,
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
相当于可满足25万个家庭
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从重型燃机“零的突破”
到核电技术“领跑全球”,
从深地万米“钻探奇迹”
到深海千尺气田投产,
我国能源领域的一系列突破,
正构建起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能源体系,
以自主创新的 “中国方案”
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回顾“十四五”,
还有哪些令你心动的
能源电力领域“十四五”硬核科技成果?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责任编辑丨张越越
校对丨刘一鸣 李虹萦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