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7月22日,《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暨“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农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雪松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李雪松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积极谋划之际,《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的出版发布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报告突出战略性、思想性和前瞻性,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目标、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对“十五五”时期创新农村发展思路、强化关键领域改革和重点环节突破、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雪松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必须加快补齐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开拓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以统筹推进“扩中提低”系列工程助力农民农村共富进程,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希望此次报告发布能够激励更多“三农”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方案写进农民的心坎里,让学术智慧真正转化为强农富民的生动实践,共同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表示,《中国农村发展报告》自2016年发布以来,持续获得良好社会反响,是众多中社智库年度报告中的优秀成果。本年度报告延续了该系列报告的优良学术传统,聚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全面深入研究阐释并提出政策建议,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前沿代表成果,也是服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成果。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5》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发所”)所长魏后凯,报告主编、农发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分别主持会议。报告副主编、农发所研究员于法稳发布了主要研究结论。
报告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成效进行评价,认为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国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大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有序推进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领域重点工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福祉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发展仍面临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复杂挑战,亟待创新发展思路,加大相关政策支持。
报告建议,“十五五”时期,我国农村发展应强化统筹协调、凝聚政策合力,深化城乡分区分类改革、提升政策瞄准性,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发展内生活力,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提升财政金融协同支农质效,创新土地保护与高效利用机制、强化土地保障,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系、强化新型人才支撑,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机制、释放资源要素活力,确保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学术研讨环节,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长保、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邱天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蓝海涛分别发言,围绕“十五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重要变化、重大问题等交流观点。
与会学者认为,谋划“十五五”时期的农村发展工作,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贯通,把握趋势和规律,突出战略重点,创新政策措施,强化任务落实。学术界要重点关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结构、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和生产方式、乡村形态和村庄布局、城乡关系和城乡格局的调整变化,深入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准确把握趋势走向和政策需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会议由农发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