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又将如约而至。当中国的大多数古镇因流量不稳定、获客难困扰的时候,乌镇用十二年时间,以“戏剧”为支点,构建起一道深邃而坚固的文化护城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乌镇,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
乌镇旅游,经历了三个清晰的阶段:从依靠以东栅观光为主的“观光小镇”阶段,到拥有更多服务和深度游体验的西栅“度假小镇”阶段,最终,随着乌镇戏剧节的开幕,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精神内涵的“文化小镇”。
从结果来看,这场始于2013年的艺术实验,不仅为乌镇注入了“梦想”、“先锋”、“国际”、“人文”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使其从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升华为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符号。
这种品牌价值的提升,是任何单纯的硬件投入都无法比拟的,也为中国小镇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本。
2013-2025,从一个梦想到一场文化盛宴
乌镇戏剧节的诞生,有着一时兴起的偶然,也有着深思熟虑的必然。它源于一个文化与旅游触电的机缘,也源于乌镇旅游创始人陈向宏的清醒认知:古镇是“壳”,文化是“魂”。
当一个旅游目的地从观光型旅游走到尽头,未来的生命力必须依靠独特的文化IP来驱动。
早在2010年夏天,乌镇旅游的创始人陈向宏、知名演员黄磊、戏剧大师赖声川、先锋导演孟京辉等,就已在乌镇西栅的似水年华红酒坊里频频聚首,讨论筹备首届戏剧节。
戏剧节想法的成型有着来自文艺界人士如赖声川、孟京辉的建议与肯定。但背后的根源还是乌镇旅游经营者基于对世界顶级文化小镇(如法国阿维尼翁、英国爱丁堡)的深刻洞察——这些小镇正是通过常态化的艺术节庆,实现了从旅游地到文化圣地的跨越。
最终,“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沉浸式的艺术形式被选定。当时的几位发起人也坚定的认为“戏剧”最能与乌镇独特的水乡空间特质相结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场域精神。
从第一届戏剧节设定的四大板块——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对谈、嘉年华——便能清晰看出戏剧节创办的初衷:为中国青年戏剧人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与世界对话的舞台;让世界顶级的戏剧作品走进中国,让中国的戏剧文化走向世界。更是为乌镇注入新的、不可复制的文化灵魂,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所有人的期待与疑虑中,首届乌镇戏剧节于2013年“横空出世”。虽然整体略显稚嫩,但它成功点燃了第一把火,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戏剧与古镇结合的魔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经过十二届的洗礼,乌镇戏剧节的规模和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剧场设施从最初的几个简易场地,发展到拥有乌镇大剧院、水剧场等十余个专业与特色剧场群落。乌镇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变成了舞台,真正实现了“处处皆景,时时有戏”。演出数量、观众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从最初需要努力邀请国际剧团,到如今成为世界名团争相亮相的舞台,并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戏剧节等世界顶级节展建立了常态化合作。
十二年的坚持,让乌镇戏剧节从一个“无中生有”的梦想,成长为一片“蔚然成林”的文化景观。
戏剧节,重塑乌镇的价值与未来
乌镇戏剧节的十二年,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狂欢,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它对乌镇文旅的影响是全方位、结构性的,乌镇依靠戏剧节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文化护城河,也直接引爆了乌镇旅游从“观光旅游1.0”向“文化休闲度假游3.0”的根本性转型。
这种转型首先体现在客群结构的显著优化上。戏剧节期间,乌镇的游客画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多来自一、二线城市,年龄在25-45岁之间,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这些“戏剧人”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旅行团,而是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个体。
随着客群的变化,带来的是消费模式的全面升级。游客的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门票和住宿,而是扩展到戏剧演出、艺术衍生品、主题餐饮、文化社交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人均消费也远高于普通游客。
同时还有游客的忠诚度,以文化为锚建立起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带动了游客对乌镇的多次探访。据陈向宏介绍,在乌镇戏剧节上,可以看到许多的老面孔,重复多次到访戏剧节的游客能占50-60%以上。
而且戏剧节的出现,还打破了乌镇旅游的季节性限制,实现了全年化运营。戏剧节的时间选定通常在旅游相对平淡的秋季,极大地拉动了淡季的旅游消费,有效平衡了乌镇旅游的季节性波动。同时由乌镇戏剧节奠定的文化气质,与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茅盾文学奖颁奖地等其他文化活动一起,为游客营造出了一种在任何时候来到乌镇,都能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氛围,在游客心中成功留下了“全年有节、四季有戏”的文化小镇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乌镇戏剧节”本身,也已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超级文化IP。它拥有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从戏剧节的官方周边,到与各大品牌的联名产品,IP的变现渠道不断拓宽。十二年积累的媒体声量、行业赞誉和公众口碑,更是乌镇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戏剧节的出现重塑了乌镇的品牌形象,使其不仅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更是中国的“阿维尼翁”、“戏剧的桃花源”。品牌印象也从传统的“访古”、“怀旧”升级为更具现代感、艺术性和国际化的文化地标。
除此之外,当把乌镇戏剧节放在整个文旅行业的叙事上来看,它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强有力的证明了文化消费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为其他小镇提供了信心:只要内容足够好,市场就会给予回报。这批被“启蒙”的观众,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最宝贵的财富。
乌镇的成功——模式的创新与协同
乌镇戏剧节的成功,不仅是一次“戏剧节”这个新物种与本地文旅市场融合的有效实验,更是其独特组织与运营模式的有力验证。
“乌镇戏剧节模式”,既非政府主导,也非纯粹的商业运作,可以说是一种由精英驱动、多方协同混合的新模式。
其顶层设计,由“四驾马车”共同构成:陈向宏作为乌镇文旅的总体设计师与企业运营者,负责战略统筹与商业落地;赖声川作为国际级戏剧导演,确立了节展的艺术高度与国际格局;黄磊则借助其演艺圈资源与社会影响力,强化社会传播与公众认知;孟京辉则以先锋视角为戏剧节注入实验性与时代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个团队结构,也进一步驱动了戏剧节内容“金字塔式”结构的构建:塔尖是大师巨制,保证艺术高度和国际影响力;塔身是中坚力量与先锋探索,保证多元化和前沿性;塔基则是青年竞演和古镇嘉年华,前者被誉为戏剧节的“初心”,为青年戏剧人提供舞台,后者则将数千场免费的街头戏剧表演遍布古镇,将乌镇变成一个巨大的沉浸式剧场,打破了戏剧的殿堂感,让艺术自然嵌入游客动线中。这一内容结构,巧妙的平衡了艺术性、大众化与商业性,专业观众与普通游客的需求。
乌镇戏剧节的领导核心团队,专业互补,权责清晰。将企业家的执行力、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明星的影响力完美结合,确保了戏剧节既有艺术理想,又能商业落地,还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此外与国内诸多依赖补贴的艺术节不同,乌镇戏剧节从诞生之初便确立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其资金来源呈多元化结构,包括门票收入、商业赞助和政府适度补贴。
但最核心、最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于乌镇旅游的“反哺”机制:戏剧节的运营成本被视为乌镇旅游的整体营销预算的一部分,因为戏剧节极大地拉动了乌镇的旅游收入(包括住宿、餐饮、门票等),这部分增量收入可以反哺戏剧节的投入,形成了一个“文化投入 -> 品牌增值 -> 旅游增收 -> 再投入文化”的良性内循环。这种内生循环模式,是乌镇戏剧节能够持续举办、不断提升品质的关键。
最后,乌镇戏剧节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在于其与乌镇古镇旅游的深度协同。主办方文化乌镇公司对整个西栅区域拥有统一的空间调度和服务运营权,使得戏剧节能够实现“景镇合一、节景融合”。从演出场馆到住宿餐饮、从交通安保到游客动线,均由文旅团队统一管理,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体验质量,也避免了部门分治带来的管理真空。
正是这种精细化的运营,让乌镇戏剧节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也成为小镇文旅融合的“系统工程”典范,展现出如何通过文化艺术构建真正可持续的文旅护城河。
乌镇戏剧节对中国小镇的启发
乌镇的成功固然有其不可复制性,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共振。但其背后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对中国成千上万渴望转型的小镇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小镇文化节庆的成功要素:找魂、塑核、聚人
找魂——挖掘独特的文化基因:每个小镇都应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脉、产业特色或资源禀赋,找到最能代表自己的文化“母题”。不一定非要是戏剧,可以是陶瓷、是武术、是美食、是某种工艺。关键在于独特性和在地性,避免盲目复制。
塑核——打造一个核心产品:围绕文化“母题”,打造一个足够专业、足够有吸引力的核心文化产品(节、展、会)。初期可以小而美,但品质必须高。这是吸引第一批核心粉丝的“种子”。
聚人——构建一个精英圈层:找到该领域的“陈向宏”、“赖声川”……即有情怀的企业家、顶级的专业人士和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形成一个稳固的、专业互补的核心团队。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实现路径:三步走战略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实现路径上,乌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三步走”战略:
首先“以文塑旅”,用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为旅游项目赋能,提升其品味和吸引力;
其次“以旅彰文”,利用旅游的渠道和客流,扩大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影响力,实现文化价值的变现;
最终达到“文旅共生”,推动文化与旅游在空间、内容、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深度一体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和良性循环。
▍可复制的运营模式:从“输血”到“造血”
在可复制的运营模式上,乌镇经验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坚持市场化导向,尽可能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从一开始就思考商业模式,探索多元化收入;
建立内生循环,思考如何让文化活动带来的品牌增值和客流增长,最终反哺到文化项目本身;
以及统一事权,高效执行,确保项目运营主体对场地、服务、营销等资源拥有统一的调度权,这是保证活动品质和游客体验的基础。
在最后,乌镇的成功也提醒着我们,忌急功近利。文化品牌的建立是长期主义的成果,乌镇戏剧节正是“长期主义”的坚持,“十年磨一剑”的沉淀。
乌镇戏剧节的十二年,是戏剧的胜利,文化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了,文化艺术并非小镇发展的“奢侈品”,而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穿越经济周期的“必需品”。对于无数正在寻找未来的中国小镇而言,乌镇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最响亮的回答:当物理的空间趋于同质,唯有精神的丰盈,方能建立起真正无法被逾越的护城河。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最美小镇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