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蜿蜒千里,如一道雄浑的脊梁,横亘于华北大地之上。它以雄浑壮丽的山体,塑造了燕赵地理的骨架脉络,更以千百年来云雨润泽、生态涵养,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山脉的屏障效应,让山前与山后的气候差异显著。北部处在黄土高原腹地,南部则临近北方平原,山脉的存在导致山前和山后的降水量、温度等气候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对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产生影响。
太行山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它涵养水源,固土防风,维系着生物多样性,是华北平原绿色生态体系的重要依托。同时,山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和多样化的地质景观,也为旅游开发、文化体验与生态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进入新时代,太行山的生态保护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以来,河北省林业等部门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施治,在太行山区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特别是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造林成本高的浅山丘陵区,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攻坚,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林木葱茏处,正是人与自然协力耕耘的见证。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在悄然影响着太行山区的农业与生活。春耕时节,雨水早晚,直接关乎播种与收成;干旱年景,则考验着灌溉系统与农人智慧。未来,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可持续农业,成为太行山脚下新一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将开展对太行山等重点生态安全保障地区的生态系统气象服务价值评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生态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的气象影响评估系统。发挥绿色生态遥感监测效益,开展多源卫星遥感监测业务,建立覆盖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卫星产品数据集,以及开展生态质量遥感监测和动态评估等。2023年11月,河北省首套太行山地形气象环境梯度观测站在石家庄抱犊寨景区落成启用。观测站分别布设于山脚、山腰与山顶,实时监测气温、风向风速、紫外线、能见度、三维风等9项气象要素,同时观测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PM2.5等8项大气环境污染因子。为科学掌握不同天气背景下的大气污染传输特征、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横亘千年的太行山,风雨洗礼而不改其雄浑,见证着地理的演变与中华文化的流转。今日,当我们仰望这座云天之间的生态屏障,看到的不仅是自然造化的奇迹,更是在聆听一曲大地与气象共鸣的壮美长歌。
来源 | 中国气象报 记者:马洵王婉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