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收入从2.5万元增至120万元;累计公益助农销售农产品700万元;培训“农民主播”近2000人;创造岗位320个,帮助2200人实现“云端就业”……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草庙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小涵提起这些数字脸上颇为自豪。
2021年7月,马小涵从永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来到“集体经济薄弱村”草庙子村,她用创新的思维、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帮助草庙子村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乡村振兴道路,交出了一份运用数字化手段带动产业发展的驻村答卷。
01
从滞销困局到云端突围
草庙子村是一个拥有万亩果园、万亩榛园的“花果山”,盛产金红苹果和榛子。可以说,在草庙子村,不论是集体经济还是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和这些“果子”分不开。
马小涵刚上任时,村里的苹果正因疫情影响全部滞销。看着家里满满一仓库的苹果,乡亲们一筹莫展。苹果鲜果保鲜期短,如果无法及时销售,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这么好的果子烂在家里不是白瞎了吗!”马小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当时,互联网上不少主播在直播售卖农产品,这给马小涵供了一个思路,她决定试着通过直播解决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此前,草庙子村从未尝试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农产品,村民对此一窍不通。不仅是村民,对于马小涵来说,开拓这项业务也需要从头学起。
为了深入了解农特产品,马小涵每天一睁眼就找到村里的老果农学习“九蒸九晒”古法工艺,掌握金红苹果糖度变化规律;为了降低苹果损耗率,她在村内新建一座冷库,让苹果、榛子损耗率从25%降至6%;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她与物流公司谈判12轮,建立起“从枝头到舌头”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实现“朝摘夕达”的鲜果直达服务。
仅仅30天,马小涵就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水果专家”的转型,说起苹果种植、加工的技术头头是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草庙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小涵(左)正在直播间推介当地农特产品。
2021年8月份,在草庙子村一株百年老树下,马小涵的一场农产品直播彻底为草庙子村的农产品打赢了“云端突围战”。整整8个小时的直播,马小涵用东北话讲解着苹果花的爱情传说,演示着古法果脯制作工艺、全方位展示着果园全景。当一颗颗带着晨露的苹果进入直播间时,直播间涌入了1.2万网友,并创下首播2万元的销售额。
“销售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播销售的农产品单价提高了210%,这让大家伙看到了直播电商的潜力。”在马小涵看来,各类果子的销路是对乡亲们收入的最大影响,发展直播电商不仅仅解决了苹果的滞销问题,更是找到了一条卖出更好价钱的“好销路”。
直播电商对草庙子村的乡亲们来说是一条“云端突围”的逆袭之路,更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创新之路。从此,马小涵提出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理念在山村里深深扎根。
02
从孤军奋战到千军万马
“直播电商是个好路子,我以后走了没人干了可不成,得让乡亲们都干起来。”马小涵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让村里的直播行当“后继有人”,马小涵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三级火箭”:第一书记带头示范、返乡青年重点孵化、留守妇女选拔培训。
马小涵的规划很完美,可当她这个“火箭头”找“火箭身子”的时候却碰了一鼻子灰。大家听说“要在网上露脸开直播”,都有些顾虑。家里娃娃睡觉怕吵、老人身体不好要早早休息……一个个五花八门的理由让马小涵始料未及。
迫不得已,马小涵只能使出了“杀手锏”,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车。“我骑着电动车偷偷跟在采果子的村民车后头上山,假装现场偶遇,在山上开直播,这样家里孩子老人总不怕吵了吧。”就这样,马小涵一趟趟和村民“偶遇”,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了一些人。一名老党员说:“我跟你做做看吧。”
一传十,十传百。有了带头的,村里的直播团队慢慢壮大起来。队伍有了,马小涵又开始计划着给村民们开展一些直播技巧的培训。
村里的90后小伙周长城,看到马小涵为家乡直播带货,辞掉工作跑了回来,连续参加了8期村里组织举办的直播培训,和几个朋友折腾1年多,愣是弄出了个19万粉丝的直播账号,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如今,马小涵在村里组织举办的电商培训座无虚席,还吸引了不少在外的年轻人返乡。
有了培养本土主播的成功经验,马小涵信心大增,也让她产生了服务更多农村群众的想法。为了培育出更多乡村草根主播,在永吉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的指导下,马小涵开启了“乡村主播365公益之行”,在永吉县9个乡镇开展直播电商培训活动,3年时间共培训农民近2000人,其中1391人顺利结业,获得培训合格证书,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近500万元。
今年,随着马小涵的公益助农直播队伍在一点点壮大,直播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非遗文化传承在直播间里生根发芽,一批民间手艺、古法技艺的传承人走进马小涵的直播间,让当地的民族特色产品和现代乡村文化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发展之路。
03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有钱,真就有了底气。”现在马小涵啥都敢想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直播间了解到草庙子村,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咨询文旅项目,马小涵产生了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念头。
为了吸引游客前来,马小涵以草庙子村为样本,在视频平台上开启“小涵乡村行”专栏,为9个乡镇的40个村拍摄各具特色的宣传视频,介绍县域文化、特色农旅,并打造全新文旅IP,设置专属Logo形象。“小涵乡村行”专栏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的浏览量已超过108万次。
与此同时,马小涵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建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对村里的农文旅产品进行统一运营、统一销售、统一标准、统一生产,开始三产融合的探索。
草庙子村的乡村旅游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看见家乡一点点变好,返乡大学生汪雪主动请缨,加入村里开发的“钱山湾”智慧平台项目。这个指挥平台整合了全村各类文旅产品,开发出集农产品溯源、民宿预订、研学预约等功能于一身的APP,实现了“一部手机游乡村”的愿景。
从单点突破,到遍地开花,一个念头、几场直播竟使草庙子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美丽蝶变。截至目前,村里果树认养、民俗体验等文旅项目已吸引长春、沈阳等地游客3000余人次,带动相关农户收入同比增长180%。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得益于文旅产业的发展,草庙子村内的小鱼塘变成了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发展直播对草庙子村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马小涵表示,通过直播在帮助村子销售农产品的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宣传当地文化的窗口,他们销售的不只是简单的农产品,更是这片黑土地的文化密码。
从直播闯出的振兴路,到云端架起的致富桥,马小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你会在云端看见插上了翅膀的我,向着乡村更美丽、和谐、宜居、宜业的方向飞去。”面对未来,马小涵如是说。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